【新春走基層】上岸漁民但貴平的新生活
1月16日,楊林尾鎮聯合垸壕口村一望無垠的低湖田上,機聲隆隆。但貴平帶著一幫人,挖蝦池、灌清水、筑埂壩、種水草。新開墾的1500多畝連片蝦池,已經雛形盡顯。
53歲的但貴平,是我市五湖漁場陽明村有名的捕魚、養殖能手。一年多前,他還是全村圍湖養魚的牽頭人。“十年禁捕令”在我市落地施行后,但貴平曾陷入茫然。
靠水吃水的陽明人在這片水域生息上百年,但貴平常常憶起老一輩人捕魚生活帶給他們的那種快樂。
陽明村處于東荊河與長江交匯口,村里有漁民200戶793人,占到全市漁民總數的80%以上。汛期漲水時,但貴平和伙伴們駕著機帆船,油門一轟,就能見到浩浩蕩蕩的長江。
靠捕魚發不了財。但一戶有個三、五萬元收入不成問題。對吃慣了江里的魚,過慣了世外桃源般生活的村民們來說,哪里想過改變?!
但也有改變。常年劃船扎網,讓不少陽明人患上了嚴重的風濕、血吸蟲病。幾乎每個老漁民手上、胳膊上,都被魚鉤、鋼網劃得傷痕累累。年輕一代沒人愿意再當漁民,但貴平的一兒一女,更是鮮少回村。
一紙禁捕令,讓但貴平們必須直面現實!
為魚兒留條生路,為子孫謀利造福……村頭巷尾的宣傳標語,一項一項逐漸兌現的安置政策,終于讓但貴平慢慢平和下來。
上岸后怎么辦?這么個尷尬年紀,出遠門不可能,就近打工又受不慣約束。幾番商量考察下來,他和老搭檔汪成偉、李細海、李先道等近20個漁民,決定以合伙方式到10公里外的楊林尾鎮聯合垸租地養蝦。“都是水產養殖,技術相近。只要肯吃苦,愿意學,沒什么坎過不去!”他們每人出資20至30萬元,買了輛面包車,這些日子每天早出晚歸到壕口村挖蝦池,熱火朝天開啟新的生活。等開春投了蝦苗,他們還將住在蝦池邊。
“等懶了思想,要短了志氣,抱怨更沒任何意義!”對于禁捕令,但貴平現在看得很開,他相信,只要人能吃苦,加上黨的好政策,損失總能找補回來的,日子也總會越來越好。(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胡平 實習生 尹航)
(hai_xiantao)官方微信。
